首份老年心理健康白皮书发布,哪些因素影响老人心理健康?
5月25日,我国第一份老年人心理健康白皮书由心理专业服务机构“或或心理”在北京大学发布。
本次发表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白皮书,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东、华南地区共选取了15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取样,由经过“或或心理”专业培训的心理服务行业从业者和心理公益志愿者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收集数千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高达95%。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生率高达50%。
经济、文化的影响:
从地理区位上看,华南和华东地区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西南和西北地区老人的心理问题相对严重。所在地经济越发达,则老人心理越健康。城市老人好于农村老人。

同时,老人自身的文化程度越高,心理状况也越好。
年龄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整体上,老人年龄越大则心理状况越趋于下降,但在80-85岁年龄阶段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反弹”,这一年龄段老人的心理状况大大好于75-80岁的老人,甚至在大部分因子上都好于60-70岁老人。
研究人员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部分在于:老人们在年龄上开始突破我国人口平均年龄上限,发现同龄人许多已经离世,对自己仍然可以享受生命感到欣慰。但过了这一年龄段,85-90岁老人的心理状况又急剧下降。研究人员认为,大部分这一年龄段的老人,身体机能出现了显著退化,不少人饱受疾病困扰,生命质量降低,因而心理健康状况也随之降低。
给子女和养老机构的建议:
白皮书的研发团队核心——“或或心理”的宋成锐博士表示,从结果上看,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身体机能、文化程度都存在正相关,与年龄、是居家养老还是在养老院关系不大。

图为宋成锐博士
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丰富而有意义的高质量生命,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同等条件下,心理健康状况更好的老人也会更加有幸福感、更加长寿。
他建议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和为人子女者都要对老年人的心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比如不要包办甚至管制老人生活的一切,要让老人拥有自己满意选择权和主动权,这种对生命和生活的“掌控感”就可以让老人的心理状况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