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宁许村镇新益村,许多人都管周银华叫“周老师”,不仅因为她退休前是一名小学教师,还因为她是村里的垃圾分类义务督导员,带领村民尝试垃圾分类。在她的家乡,她是如何一点一滴地感化乡亲,让垃圾分类成为村民们自觉的生活习惯的呢?
七旬老人义务宣传垃圾分类
清晨走在新益村的乡间道路上,你有可能会碰到背着小包的周银华,73岁的她精神矍铄,腿脚灵活。
周银华在大清早不走亲、不访友,专门盯着别人门前一白一绿两只垃圾桶。
原来她是去村里检查各户人家的垃圾分类是否做得到位。绿色的垃圾桶用来放可回收垃圾,白色的用来放不可回收垃圾。
从前年开始,许村镇各村开始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周银华率先带头。她先是从自己家里做起。“我觉得垃圾分类特别有必要,不仅节约了社会资源,也美化了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周银华说。
如果全村人都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全村的环境都会变好,而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人监督。新益村共有800多户人家,如何让大家都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呢?
从去年7月开始,周银华开始一户一户地拜访村民,向各家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她每天5点出门拜访村民,有时候一访就是一天。她还会用马克笔在村民的垃圾筒上写上户主的名字,将村民们分类扔垃圾的场景拍照归档。
自掏腰包鼓励村民垃圾分类
自己要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已经很不容易,周银华在监督村民垃圾分类的时候难免碰一些“钉子”。
许多村民不理解,认为周银华是多管闲事,“环境是大家的,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碰到顶撞的村民,周银华也会针锋相对,一次讲不通,她会多跑几次。
不过大部分村民都很认同周银华的行为,一些村民曾是周银华的学生,周老师的事情也渐渐变成了全村的事情。
前几天,周银华还自掏腰包,自费买了牙刷、肥皂等小礼品,专门用来奖励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家庭。
“礼品虽小,但还是能提高大家做这件事情的积极性。”周银华说。
在周银华的带动下,新益村大部分村民都有了垃变圾分类的意识,也学会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多亏了像周老师这样热心的村民,新益村的垃圾分类工作才能推广得这么好。”新益村党总支书记沈忠立说。
海宁农村垃圾分类将全覆盖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
垃圾分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海宁当前面临的严峻课题。
海宁市2016年平均每日收集垃圾已超过1000吨,但处理方式基本限于焚烧和填埋,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仅为470吨。
三年前,海宁决定率先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在走在海宁农村的田间小路上,房前屋后整洁干净,村道宽敞洁净,垃圾分类功不可没。
此外,海宁一些地方也尝试盘活“垃圾资源”,比如在斜桥镇华丰村,农村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每天能处理400公斤垃圾,可产出100公斤有机肥,供村民免费使用。
据了解,目前海宁已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85.6%。预计今年上半年,可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全覆盖。
来源:环球网
免责声明:该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谢谢!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