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政府要甩包袱,哪些人适合当接盘侠?
随着对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铺开,各地公办养老机构朝着公建民营方向改革的越来越多。养老项目的公建民营俨然成为养老产业新的“大风口”。
实际上,政府、学界和业界大多数人都为政府的这次“甩包袱”点赞,笔者赞同政府将这个“包袱”以正确的姿势甩给市场。眼看着政策大利好,政府不断地释放最大的诚意来“勾引”民营养老企业,这个“包袱”里面看起来又有那么多的香饽饽,民营企业真的适合充当“接盘侠”么?
在分析哪些人能够充当“接盘侠”之前,我们不妨先琢磨一下,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公建民营(和公办民营)模式存在哪些“隐忧”和难题,这样才能分析出哪些人适合当“接盘侠”。
第一,政府基于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投资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对民营企业参与养老机构改制有诸多限制。笔者查阅了很多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基本上对民营企业参与公建民营都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资格方面:要求承包方需要有良好的运营资历,至少两到三年没有事故,经营达到一定规模,拟派任院长需一定管理经验,为本地提供多个就业岗位,为本地政府预留养老床位等。资金要求方面:配套投资建设,增加床位,添置设备,缴纳承租费,缴纳管理费,巨额保证金等。这些限制将许多有志于参与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的社会组织和企业排除在外。
第二,政府与民营企业如何准确地界定利益分享与风险承担。由于各级政府出台了诸多床位补贴、运营补贴优惠政策,且省、市、县三级配套,公建民营中民营方是否有资格享受,享受到什么程度并无明确规定。公办养老机构基本是政府划拨土地建设,导致了改制可能非法、国有资产流失等一系列法律与现实问题。公建民营后无法完成民非登记许可,无法办理银行专用账户,导致资金往来还需经过公办养老账户,产生资金纠纷。公建民营后养老机构的定价问题,政府是以出资者的身份参与定价,还是社会管理者的身份进行定价,如何保证养老机构的公益性,又如何保障民营方的盈利,这些问题都涉及如何看待公建民营的合作方式。
第三,在公益性与商业性之间取得平衡,成为养老机构实施公建民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公建民营的产权依然归国家所有,其天然的公益性决定了公建民营机构应该首先为三无老人、五保老人和高龄失能老人兜底;而民营企业的诉求是要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入住率以追求利润。公益性和逐利性如何取得平衡还需要双方界定清楚。
第四,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让各类养老机构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公办养老院“先天”已经得势得益,政府没有必要再给予特别的财政补贴,将它们推向市场后,各类优惠政策将会逐步归零,最终完全按市场规律办。民营企业要有这个心理准备。
所以,对公建民营模式存在的隐忧加以分析后,你还会觉得政府甩给市场的这个“包袱”装满香饽饽吗?当然了,这的确是个大利好,但是,只有具备以下能力或者资源的人才有可能充当“最美接盘侠”的角色,才有可能在这次风口中风道蛋糕。
服务质量管理和保证体系;
人才储备和团队建设能力;
核心技术资源;
技术创新能力;
组织结构达到合理水平;
收费价格合理性;
运营风险管理与承担能力;
服务改善能力;
服务人员引进与培养;
财务投标能力;
财务抗风险能力;
资金实力;
融资能力;
协调沟通能力;
争端解决能力;
利益要求水平适当;
政府关系处理能力;
社会声誉和品牌影响力。
有能力处理好上述18个方面的问题,那么恭喜,最佳接盘侠的称号就是你的了。
(摘自:颐讯老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