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区养老”作为继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之后的第三种养老模式,彰显了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社区养老服务成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方式,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占重要地位。而老旧社区作为社区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对丰富社区养老实践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老旧“社区养老”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应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调研显示:多数老年家庭处于空巢状态、老老照护现象比较突出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市1582个建于1990年前的老旧社区,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全市。北京市现有城市社区2816个,其中199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1582个,主要分布在城六区。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居住在城六区的,达185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66.24%。除海淀区外,老年人口比例均已超过24.26%,比北京市平均值的21.2%超出3%。
研究显示,老旧社区老年人口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全市。老年人口中,70岁及以上比例高达70.5%,远远高于全市同比的50.9%; 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5.5万人)占到全市(47.4万人)的74.89%,高龄化趋势显著。二是空巢水平高。调查显示,在这些老年人口中,单身独住的占15.5%,夫妇同住的占56%,合计高达71.5%。这说明多数老年家庭处于空巢状态,老老照护现象比较突出。
当前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难题
与现状和现实需求相比,老旧社区的居住环境和社区养老服务需要进一步完善。调查显示: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无障碍环境缺失明显。老旧社区基本以五层左右砖混结构住宅楼为主,55.5%的调查对象居住在三层及以上,因无电梯,普遍存在上下楼不便问题。住房面积在60㎡以内户型比例达47.5%,并且普遍未进行无障碍改造。
2、养老服务滞后。一是缺乏老年室内活动场所。许多老旧社区的老年人常年在户外的露天环境中下棋、聊天,冬冷夏热雾霾,既不方便,也不利于健康。二是社区医疗服务站服务内容单一。多数医疗服务站借助于原有的居民楼或社区办公用房,面积较小,主要以提供规定的药品为主,开展体检、康复等服务的不足6%,普遍没有预防服务。三是社区日间照料薄弱。与老旧社区现状和需求相比,日间照料机构缺乏问题突出。
进一步完善老旧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
在高龄化和空巢化趋势日益显著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完善老旧社区养老条件。
1.着眼预防,提升社区医疗服务站综合服务功能。国际经验表明,老年人口的疾病预防对控制和延缓老人进入失能、半失能状态至关重要。因此,应针对老旧社区老龄化现状,积极探索以预防为主的服务新模式。要以现有社区医疗服务站为抓手,通过配置全科医生、适当放开老年人常用药品种类、落实双向转诊等,方便老年人及时就诊。同时,应加大社区医疗服务站场地和医师资源配置力度,引导并扶持开展预防、上门、康复服务。
2.关注居家安全,完善老年人无障碍环境。建议由政府采用外包服务模式,通过统一竞标选取服务商,居民协商承担部分运营费用,实行政府监管下的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应积极探讨老旧社区室内无障碍环境改造,如提供小户型改造方案,对困难群体的部分资金支持等,使得老旧小区改造更贴近老年人的需求。
3.整合资源,逐步解决场地紧张问题。一是积极挖掘现有资源扩充场地。政府可以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定期租用单位的老年活动场地,这样可以为无活动场地的老年人提供方便。二是充分利用剩余公房。目前在老旧社区仍有部分房屋属于公房产权,应该积极探讨对符合条件的此类房源的再利用。三是将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强制纳入住宅改造设计中,应充分利用改造的机会,立足长远,合理统筹规划,从根本上解决老旧社区场地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