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相较1970年的美国,我们面对更大的养老市场需求,更大的养老消费人群。”4月25日,在“2019智汇养老北京高峰研讨会”上,乐成老年事业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曹静认为未来中国的养老产业充满希望,但她也表示不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有着无法回避的难点,对此,创新模式的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在实践中成效明显。
生育曲线影响养老需求变化
美国是全球养老产业发展最成熟的国家,从人口结构变化切入,曹静分析了美国养老需求变化轨迹。
美国历史上经历了两波生育率高峰。第一次是1909年到1926年,第二次是1946年到1964年,出现了第一代婴儿潮,短短18年时间,美国有7600万的人口出生。
美国养老产业划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到1980年的运营期,1980到2000年的高速发展期,接着是2000年之后的成熟期。其中的1994年到1996年称为美国养老产业的大年,当时有很多优秀的养老运营商上市。一直到2005年,美国养老产业进入了并购潮。
“第一代婴儿潮中出生的美国人,他们还没有变老,如今只有55岁到73岁,所以我们可以预判当第一代婴儿潮真正进入到养老区间时,美国养老产业还有一轮新机会。”曹静说。
通过一组数据,曹静分析了美国养老产业的启示。2016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为1%,与1970年美国比例相同,增速的波峰区一致;1960年中国人口抚养比与1970年美国接近;从家庭平均人口数上,2016年中国家庭平均人口数量3.2人,这也与美国1970年一致;从代际结构上看,中国独居老人逐渐增多,与1970年到1980年美国独居老人家庭数量比例以及增幅都非常相似;从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上,2016年中国城市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是3.3万元,和1970年美国水平比较相当,意味着中国城市居民事实上已经具备经济能力去支付辅助生活型的养老。
由此可见,2016年中国和1970年左右的美国在人口和社会结构数值以及变化趋势都有很多的一致性。曹静提出,1970年是美国养老产业的孕育期,之后十年它的产业高速发展,未来十年中国养老产业是否也会出现这样的共振?
另外一组数据显示,从年龄结构上看,中国生育率高峰集中在1961年到1976年之间,类比美国,美国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2%以上,养老产业进入了高速增长期。曹静认为,照此推算,中国养老产业应该在2023年进入高速增长期。“我们老年人平均寿命增高,老年性疾病多发,需要照顾时间也更长,今天的中国相较1970年的美国我们面对更大的市场需求,更大的消费人群。”
再比较城乡结构,中国城市化进程远落后于美国,城乡差距相较美国更加显著,中国养老消费人群集中在城市,曹静认为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比我们预计还要快,机构养老需求量大,市场化的养老机会会集中在城市,这和国家提倡的发展城市养老产业的政策非常匹配。
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按份出售产权
“乐成养老十多年的时间始终就是一个‘变’字,不断寻找能够市场化发展的养老运营的出路。”曹静深有体会,她发现两个不可回避的难点,一个是老人对于医的需求,“乐成养老服务的长辈每年带有三到五种慢性疾病,多的达十几种,他们对医的刚需不是企业配两个全科医生就可以解决的。”
另外,“作为运营商我们资产重、人力重,我们如果做机构养老,面对市场上的价格,我们租不起,买不起,建不起;我们做居家养老,面对不稳定的客户群,不稳定的需求,面对现在的市场劳动力价格,我们用不起,赔不起。”曹静说。
就此,乐成养老确定了市场化发展,以医养结合为服务特色,机构养老扎实运营能力,以创新模式发展居家养老的战略。
比如对于医养结合,在乐成养老所有自营机构里面增设了专业的医疗服务机构,“我们要在统一规划的平台去设计医养结合的产品,我们要让产品和服务团队真正融合。”曹静说,“有很多人问我医养结合,医在前,养在前,我觉得这是没有经过实践的人,医养结合不能分伯仲,产品设计规划上,我们要有合的理念,服务落地我们要尊重各个专业,我们医养结合做到分而不离,合而有力。”
曹静介绍,面对运营企业资产重、人力重的负担,乐成养老推出创新的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以北京双桥的一处养老社区为例,其由养老居住空间、生活服务空间、医疗服务空间和长期照料空间共同组成。跟传统住宅小区不同,养老社区除了物业人员,还配备了医生、护士、护理员、营养师等专业人员。
该养老居是按份销售不动产产权,乐成养老持有的那些生活医疗和照护的配套设施是不得分割销售的,并且要依法注册运营机构。
曹静认为,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是北京市政府养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品,客户端提升了幸福感、获得感,房子买了,日常养老费用大幅度降低;同时给养老企业聚集了稳定需求集中的客户群,便于企业服务资源的配置,提升运营效率和运营能力;政府在这中间真正打破了政策壁垒,使养老需求和服务资源能够有效对接。由此,养老企业对中国养老产业充满希望。
(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