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四年时间,“以房养老”以失败告终,中国人的养老该何去何从?
为了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国家先后也出台过不少相关政策,但是,有不少都是无疾而终。就以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以房养老"来说,从2014年开始就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作为试点,随后逐渐扩大到其它地区,但是,四年的时间,全国范围内只有98户家庭、139位老人完成了承保手续。
相信有不少人还不知道什么是"以房养老"。其实,以房养老指的是用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也就是说一些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年人,可以将其拥有的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但是在身故之前,仍然可以拥有房屋占有权、使用权以及处置权,而该老人也可以按照双方约定,定时领取养老金,而老人身故后,保险公司将会回收该房产并拥有其所有权。
就这样一项看似合理的养老措施,在中国却遭遇了滑铁卢。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与中国的国情有关,中国人历来对房子都有很深的寄托,一间房子就是一个家,这个家可以带给他们安全感、归属感,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人特别执着于买房。
而老了之后,很少会有人将房子进行售卖,大多数是将其留给自己的孩子,这似乎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传统,而这种传统,恰恰阻碍了"以房养老"的实行。
另一方面则与近些年,中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最早的一二线城市房价直线飙升,到如今的三四线城市也是每平方米过万,中国的房子成为了人们口中"稳赚不赔"的投资。在房产增值过快的情况下,如果产权所有人将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那么未来十年甚至是二十年内,该房子的增值部分将会归保险公司所有,因此,就会有不少人觉得将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不划算。
除了产权所有人不愿意将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外,其实,保险公司对这门生意的热情似乎也并没有特别高涨。因为,想要让产权所有人将房子进行抵押,前提就是保险公司必须对该房子进行估值,不仅要考虑到中国房价未来的走势,而且还要及通货膨胀、增值、利率、税收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一旦房子抵押人数过多,那么保险公司就必须拥有足够的现金流,因为只有在老人去世后,保险公司才有处置房产的权力,而在此之前,必须每月向产权所有人提供养老金。
虽然说,"以房养老"未来会向何种方向发展还不太明确,但是,在中国老龄化越发严重的情况下,养老还是得靠自己。尽管有些人已经拥有了社保,但是依旧会用一些商业型的养老保险来作为补充,以期提高老年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