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Industry News
首页>新闻动态>行业资讯

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汇编之医养结合项目(6)

TIME:2018-06-01 浏览次数:3276次 [小] [中] [大] 关闭

 编者按 医养结合是国家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医养结合的意义和必要性已成共识,关键是各地如何推动落实。本章的8个案例从实践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一,理念清晰。要将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有机结合,共同为老年人服务,实现养中有医、医中有养。第二,模式多样。养是基础,医是保障,医养结合推进方法必须因地制宜。一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护理院。庆阳市社会福利院于2013年设立了康复中心,注重发挥党政领导带头作用,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党支部书记和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康复中心主任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医养结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明确医养结合具体内容,实现了医养结合提质增效。二是兴建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老年公寓或养老基地。贵阳市曜阳养老服务中心下设曜阳养老公寓和曜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贵州省内7家三级医院和贵阳市14家养老服务机构搭建了医养联盟平台,推进医养服务向社区延伸,惠及了当地广大老年人。三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绿色通道。第三,有效解决内在硬件和软件问题。比如,融资模式、人员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功能定位和扩展问题,等等。第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如互联网+、智慧养老、远程医疗等手段。第五,提高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医养结合项目(案例54)


浙江绿康医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坚持医养护一体化发展

打造健康养老“绿康模式”


基本情况


  浙江绿康医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绿康医养)成立于2006年,迄今已在浙江、江西两省拥有15家康复护理医养机构、8家养老助残服务机构,1家介护职业培训学校、1家老年科学技术研究所、1家养老服务评估中心和1家养老服务用品公司,建立了“医、养、护、康、教、研”六位一体的健康养老产业链。截至目前,绿康医养共有员工1300余人,总床位数逾万张,其中养老护理床位6449张(含服务床位),医疗康复床位3585张,2016年营业收入近2亿元。

  绿康医养一直致力于探索适合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创办之初就开始尝试“医养结合”和“公建民营”。11年来,绿康医养成功摸索出“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医养结合、康复养老助残”的办院模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养老院-医院-护理院”一体化发展格局,绿康医养的发展之路也被称为“绿康模式”。


主要做法


  1、根植于浙江深厚的创业创新土壤,率先尝试“医养结合”和“公建民营”

  (1)创新驱动,以“医养结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在创业之初,绿康医养就认识到,养老服务业的出路在于医养护一体化发展。以失能失智老人、慢性病及需要长期护理的重症患者、残障老人(包括智残、肢残及精神残疾)等为服务对象,为老人们提供集预防老化、医疗、保健、康复、养老为一体的环境,提供包含生活照料、基本医疗、老化预防、老年康复、康复护理、心理慰藉、长期照护和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等全方位的服务,经过多年摸索,形成了四大类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养老院-护理院-医院”三位一体型、整合照料型、养老院-医院“院中院”型和“无围墙康复院”延伸社区服务型。

  (2)与多部门联动,以“公建民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绿康医养首家机构——杭州皋亭山养老院是在托管原杭州市丁桥镇敬老院并接收其12位“三无老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绿康医养在创建之初就采用了“公建民营”,之后又陆续以“公建民营”方式与民政、残联等部门合作,在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台州、南昌等地实现了快速发展。其中,杭州滨江绿康阳光家园是由滨江区政府投资5亿元建立的,总床位2000张,是绿康医养目前运营的最大公建民营项目;南昌绿康国际老年城(南昌市青山湖区社会福利中心)由青山区投资近2亿元建立,总床位数1088张,是江西省最大的公建民营项目。

  此外,绿康医养还成功尝试了“民建民营”模式,如由民营企业投资4亿多元建成的宁波余姚舜辰老年公寓,以“零租金”方式引进宁波余姚舜辰绿康护理院,此举大大提升了该老年公寓的入住率,实现多方共赢。

  2、紧密围绕“刚需人群”、适应长者需求,努力提升服务质量

  绿康医养通过《老年残障慢性病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的研究》等课题研究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失智失能、老年慢性疾病的医、养、护服务成为养老服务的刚需。为此绿康医养把服务对象定位于刚需人群:家庭无力承担照料责任,又不符合综合医院住院条件的失智失能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或各种插管后期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护理和康复的老人;需要临终关怀甚至安宁疗护的老人。

  在实践过程中,绿康医养以老年人的整体需求为导向,将康复医学、精神医学、老年护理学、老年生理学、老年营养学等多项学科系统运用于养老服务,实现了养老和医疗机构的有效整合。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延伸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有效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3、瞄准行业“短板”、破解发展瓶颈,在养老服务标准化、护理员专业化等领域走在行业前列

  (1)建立“医养服务”标准化的体系。2013年绿康医养被确定为浙江省服务业养老护理标准的试点单位,2014年验收优秀,2015年被民政部确定为第二批标准化试点单位,2017年初被民政部确定为民政标准化示范单位。绿康医养通过梳理和建立标准体系,收集国内外老年医养服务的各级标准及法律法规,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按照“医养服务”的实际需要,围绕失智失能、慢性疾病老人需求,构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满足需要的“医养服务”三大标准体系。

  按照失智失能老年人的程度不同及康复护理需求的不同,按照功能定位,将整个机构分为四个养护服务区:认知障碍区(能走动但不能自理的中重度认知障碍老人)、全护理区(完全失智失能卧床及慢病重病衰竭需特级护理的老人)、慢病康复区(轻度认知障碍及慢病残疾以康复治疗为主的老人)、精神障碍区(认知障碍老人伴精神障碍或原发精神疾病的老人)。各区分级护理使服务提供更为精准化、个性化,提升了服务效率,而标准化的实施则保障了老年服务的质量。

  (2)创新养老护理员的培养,提升职业化水准。为提升高质量养老服务,绿康医养专门成立“绿康介护职业培训学校”。2012年被杭州市人社局认定为杭州市养老护理员定点培训机构,享受政府培训补贴;2015年绿康医养被浙江省人社厅认定为全省首家养老护理员企业自主评价单位。绿康医养参照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的方式,创新养老护理员的培养方式。按照招工即招生、入职即入学,学习即实习、结业即鉴定、合格即就业的模式,按照护理员培训大纲施教,并增加企业文化和医养服务的内容,通过一个月的培训,为公司培养合格的养老护理员,保障了医养服务的质量。从2011年5月29日起,绿康医养在全国率先设立“5•29”护理员节,形成了“尊重护理员、理解护理员、爱护护理员、关心护理员”的绿康新风尚,意在提高护理员的社会地位,增强护理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护理员为老人服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举获得浙江省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养老护理员节”有望向全省推广。

  (3)建立评估体系,创新精准化养老服务。自主开发和整合老年医养服务综合评估体系,及时发现老年人存在的疾病、潜在的功能障碍和能力缺陷等,全面掌握老年人的整体状况,明确其医疗、护理、康复、养护等方面的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精准化的医养服务方案,改善衰弱老年人的身体、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开展“身心社灵”护理的舒缓疗护等。自主开发计算机辅助评估软件,节约评估成本和评估人员培训成本,保障评估的规范统一。

  (4)率先建立舒缓疗护区。绿康医养能为当前医疗技术无望治愈的晚期恶性肿瘤及慢性病终末期的临终患者实现安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愿望,在杭州市率先建立了舒缓疗护病区,通过“全人、全队、全家、全程”四全照护,从“身、心、社、灵”四个方面满足临终患者的需求和愿望,尊重老人的精神信仰,维护了老人的人格尊严。绿康医养舒缓疗护的特色在于强调灵性的抚慰,尊重信仰。人别于万物在于人有精神、意识和理性。舒缓疗护病房对临终者之“灵”与精神层面予以关怀照顾,除了普通舒缓病房,还专设有满足佛教和基督教需求的舒缓病房,尊重和满足病人精神需求。

  4、积极对接资本市场,努力争取A股上市

  绿康医养近年来的发展速度、运营质量、发展前景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2013年,该公司获得首笔风投。2015年,数家知名投资机构参与绿康医养增资扩股。2017年初,绿康医养已经引进券商进行辅导,力争2018年下半年递交上市申请。


经验效果


  1、合作共赢,有利于养老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

  通过“公建民营”的方式,政府与企业共同建设、运营养老服务,有利于克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弊端。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从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降低了服务成本。企业缩短了前期的工作周期,降低了项目的费用,有利于发挥专业服务的水平。“公建民营”方式使企业实现了轻资产运营,减轻了财务压力,将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用于医养服务专业的打造,形成双方互利的长期目标,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形成政府、老人、社会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四满意”,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2、“绿康模式”充分体现了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能切实推动养老服务质量升级

  当前养老服务行业存在“宏观不足、微观过剩”的怪现象,造成床位闲置的根本原因是存在无效供给。而绿康医养这种从老人切身需求出发所提供的专业化、整体化、精准化、标准化服务则深受老年人及家属欢迎,2016年之前投入运营的旗下机构住院床位使用率达到了98%以上。

  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明显,实现了多方满意和放心

  老年人大多数患有慢性疾病,处于带病生存的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出现了失智失能,无法在家庭养老。目前我国的情况,有病需要到医院住院;需要养老的去社会福利院养老,在养老院的老年人一旦发生疾病,需要通知家属送医院就诊,给家属带来不便,影响了他们的工作。这样使得带病生存的老年人不得不以“社会性住院”来解决,造成了社会性医疗资源的浪费。绿康医养服务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疾病诊断治疗护理、健康检查、疾病康复、舒缓疗护等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服务方式。医养服务为入住的老年人,特别是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大病恢复期老人、残障老人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减少子女陪伴老年人就医的时间,使得子女放心,老人满意,政府减压。这种模式减轻了家属负担,减少了社会劳动力损失,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企业开展医养服务,避免了老年人的“社会性住院”,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也为医保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节约了医保费用,同时企业自身也实现了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智慧养老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内蒙古国讯富通科技有限公司 蒙ICP15002862号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789号

电话:0471-5712349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城北街62号华闻大厦九层 网址:www.nmg12349.com www.nm12349.cn

呼和浩特老年服务中心 呼和浩特老年社区 呼和浩特养老服务 呼和浩特养老机构 呼和浩特老年活动中心 呼和浩特便民为老服务中心 呼和浩特居家养老 内蒙古12349便民为老服务中心 

用心服务  用爱经营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在线客服

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汇编之医养结合项目(6)

TIME:2018-06-01 浏览次数:3276次 [小] [中] [大] 关闭

 编者按 医养结合是国家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医养结合的意义和必要性已成共识,关键是各地如何推动落实。本章的8个案例从实践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一,理念清晰。要将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有机结合,共同为老年人服务,实现养中有医、医中有养。第二,模式多样。养是基础,医是保障,医养结合推进方法必须因地制宜。一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护理院。庆阳市社会福利院于2013年设立了康复中心,注重发挥党政领导带头作用,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党支部书记和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康复中心主任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医养结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明确医养结合具体内容,实现了医养结合提质增效。二是兴建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老年公寓或养老基地。贵阳市曜阳养老服务中心下设曜阳养老公寓和曜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贵州省内7家三级医院和贵阳市14家养老服务机构搭建了医养联盟平台,推进医养服务向社区延伸,惠及了当地广大老年人。三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绿色通道。第三,有效解决内在硬件和软件问题。比如,融资模式、人员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功能定位和扩展问题,等等。第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如互联网+、智慧养老、远程医疗等手段。第五,提高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医养结合项目(案例54)


浙江绿康医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坚持医养护一体化发展

打造健康养老“绿康模式”


基本情况


  浙江绿康医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绿康医养)成立于2006年,迄今已在浙江、江西两省拥有15家康复护理医养机构、8家养老助残服务机构,1家介护职业培训学校、1家老年科学技术研究所、1家养老服务评估中心和1家养老服务用品公司,建立了“医、养、护、康、教、研”六位一体的健康养老产业链。截至目前,绿康医养共有员工1300余人,总床位数逾万张,其中养老护理床位6449张(含服务床位),医疗康复床位3585张,2016年营业收入近2亿元。

  绿康医养一直致力于探索适合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创办之初就开始尝试“医养结合”和“公建民营”。11年来,绿康医养成功摸索出“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医养结合、康复养老助残”的办院模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养老院-医院-护理院”一体化发展格局,绿康医养的发展之路也被称为“绿康模式”。


主要做法


  1、根植于浙江深厚的创业创新土壤,率先尝试“医养结合”和“公建民营”

  (1)创新驱动,以“医养结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在创业之初,绿康医养就认识到,养老服务业的出路在于医养护一体化发展。以失能失智老人、慢性病及需要长期护理的重症患者、残障老人(包括智残、肢残及精神残疾)等为服务对象,为老人们提供集预防老化、医疗、保健、康复、养老为一体的环境,提供包含生活照料、基本医疗、老化预防、老年康复、康复护理、心理慰藉、长期照护和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等全方位的服务,经过多年摸索,形成了四大类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养老院-护理院-医院”三位一体型、整合照料型、养老院-医院“院中院”型和“无围墙康复院”延伸社区服务型。

  (2)与多部门联动,以“公建民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绿康医养首家机构——杭州皋亭山养老院是在托管原杭州市丁桥镇敬老院并接收其12位“三无老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绿康医养在创建之初就采用了“公建民营”,之后又陆续以“公建民营”方式与民政、残联等部门合作,在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台州、南昌等地实现了快速发展。其中,杭州滨江绿康阳光家园是由滨江区政府投资5亿元建立的,总床位2000张,是绿康医养目前运营的最大公建民营项目;南昌绿康国际老年城(南昌市青山湖区社会福利中心)由青山区投资近2亿元建立,总床位数1088张,是江西省最大的公建民营项目。

  此外,绿康医养还成功尝试了“民建民营”模式,如由民营企业投资4亿多元建成的宁波余姚舜辰老年公寓,以“零租金”方式引进宁波余姚舜辰绿康护理院,此举大大提升了该老年公寓的入住率,实现多方共赢。

  2、紧密围绕“刚需人群”、适应长者需求,努力提升服务质量

  绿康医养通过《老年残障慢性病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的研究》等课题研究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失智失能、老年慢性疾病的医、养、护服务成为养老服务的刚需。为此绿康医养把服务对象定位于刚需人群:家庭无力承担照料责任,又不符合综合医院住院条件的失智失能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或各种插管后期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护理和康复的老人;需要临终关怀甚至安宁疗护的老人。

  在实践过程中,绿康医养以老年人的整体需求为导向,将康复医学、精神医学、老年护理学、老年生理学、老年营养学等多项学科系统运用于养老服务,实现了养老和医疗机构的有效整合。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延伸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有效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3、瞄准行业“短板”、破解发展瓶颈,在养老服务标准化、护理员专业化等领域走在行业前列

  (1)建立“医养服务”标准化的体系。2013年绿康医养被确定为浙江省服务业养老护理标准的试点单位,2014年验收优秀,2015年被民政部确定为第二批标准化试点单位,2017年初被民政部确定为民政标准化示范单位。绿康医养通过梳理和建立标准体系,收集国内外老年医养服务的各级标准及法律法规,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按照“医养服务”的实际需要,围绕失智失能、慢性疾病老人需求,构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满足需要的“医养服务”三大标准体系。

  按照失智失能老年人的程度不同及康复护理需求的不同,按照功能定位,将整个机构分为四个养护服务区:认知障碍区(能走动但不能自理的中重度认知障碍老人)、全护理区(完全失智失能卧床及慢病重病衰竭需特级护理的老人)、慢病康复区(轻度认知障碍及慢病残疾以康复治疗为主的老人)、精神障碍区(认知障碍老人伴精神障碍或原发精神疾病的老人)。各区分级护理使服务提供更为精准化、个性化,提升了服务效率,而标准化的实施则保障了老年服务的质量。

  (2)创新养老护理员的培养,提升职业化水准。为提升高质量养老服务,绿康医养专门成立“绿康介护职业培训学校”。2012年被杭州市人社局认定为杭州市养老护理员定点培训机构,享受政府培训补贴;2015年绿康医养被浙江省人社厅认定为全省首家养老护理员企业自主评价单位。绿康医养参照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的方式,创新养老护理员的培养方式。按照招工即招生、入职即入学,学习即实习、结业即鉴定、合格即就业的模式,按照护理员培训大纲施教,并增加企业文化和医养服务的内容,通过一个月的培训,为公司培养合格的养老护理员,保障了医养服务的质量。从2011年5月29日起,绿康医养在全国率先设立“5•29”护理员节,形成了“尊重护理员、理解护理员、爱护护理员、关心护理员”的绿康新风尚,意在提高护理员的社会地位,增强护理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护理员为老人服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举获得浙江省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养老护理员节”有望向全省推广。

  (3)建立评估体系,创新精准化养老服务。自主开发和整合老年医养服务综合评估体系,及时发现老年人存在的疾病、潜在的功能障碍和能力缺陷等,全面掌握老年人的整体状况,明确其医疗、护理、康复、养护等方面的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精准化的医养服务方案,改善衰弱老年人的身体、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开展“身心社灵”护理的舒缓疗护等。自主开发计算机辅助评估软件,节约评估成本和评估人员培训成本,保障评估的规范统一。

  (4)率先建立舒缓疗护区。绿康医养能为当前医疗技术无望治愈的晚期恶性肿瘤及慢性病终末期的临终患者实现安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愿望,在杭州市率先建立了舒缓疗护病区,通过“全人、全队、全家、全程”四全照护,从“身、心、社、灵”四个方面满足临终患者的需求和愿望,尊重老人的精神信仰,维护了老人的人格尊严。绿康医养舒缓疗护的特色在于强调灵性的抚慰,尊重信仰。人别于万物在于人有精神、意识和理性。舒缓疗护病房对临终者之“灵”与精神层面予以关怀照顾,除了普通舒缓病房,还专设有满足佛教和基督教需求的舒缓病房,尊重和满足病人精神需求。

  4、积极对接资本市场,努力争取A股上市

  绿康医养近年来的发展速度、运营质量、发展前景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2013年,该公司获得首笔风投。2015年,数家知名投资机构参与绿康医养增资扩股。2017年初,绿康医养已经引进券商进行辅导,力争2018年下半年递交上市申请。


经验效果


  1、合作共赢,有利于养老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

  通过“公建民营”的方式,政府与企业共同建设、运营养老服务,有利于克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弊端。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从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降低了服务成本。企业缩短了前期的工作周期,降低了项目的费用,有利于发挥专业服务的水平。“公建民营”方式使企业实现了轻资产运营,减轻了财务压力,将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用于医养服务专业的打造,形成双方互利的长期目标,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形成政府、老人、社会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四满意”,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2、“绿康模式”充分体现了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能切实推动养老服务质量升级

  当前养老服务行业存在“宏观不足、微观过剩”的怪现象,造成床位闲置的根本原因是存在无效供给。而绿康医养这种从老人切身需求出发所提供的专业化、整体化、精准化、标准化服务则深受老年人及家属欢迎,2016年之前投入运营的旗下机构住院床位使用率达到了98%以上。

  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明显,实现了多方满意和放心

  老年人大多数患有慢性疾病,处于带病生存的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出现了失智失能,无法在家庭养老。目前我国的情况,有病需要到医院住院;需要养老的去社会福利院养老,在养老院的老年人一旦发生疾病,需要通知家属送医院就诊,给家属带来不便,影响了他们的工作。这样使得带病生存的老年人不得不以“社会性住院”来解决,造成了社会性医疗资源的浪费。绿康医养服务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疾病诊断治疗护理、健康检查、疾病康复、舒缓疗护等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服务方式。医养服务为入住的老年人,特别是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大病恢复期老人、残障老人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减少子女陪伴老年人就医的时间,使得子女放心,老人满意,政府减压。这种模式减轻了家属负担,减少了社会劳动力损失,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企业开展医养服务,避免了老年人的“社会性住院”,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也为医保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节约了医保费用,同时企业自身也实现了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