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以万科等为代表的房地产开发商依托住宅地产延伸拓展养老产业生态链,是近年来中国养老产业突飞猛进发展的主力军,也代表着中国养老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方向。房地产企业以养老地产开发为主轴进入养老产业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但对于高投人、慢产出的养老地产项目来说,如何盈利成为投资开发及运营管理的难题。
近年来,房地产开发商纷纷“试水”养老地产,但尚未有非常成功的盈利模式,往往进入时大张旗鼓颇为高调,在实际运营中却又小心翼翼,很多项目往往一开始以整合养老服务资源为卖点,最后由于资金链压力不堪重负而以普通住宅一卖了之。由于养老市场需求的复杂多变性,目前各房地产开发商涉足养老产业基本上处于“试错性”尝试阶段,相关业务开展也多以单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运营为主,在整个企业或行业层面尚没有可以大规模复制的成熟商业模式。
万科集团自从宣布将养老地产作为“三大战略”之一以来,养老业务在北京、青岛、杭州、广东、上海和成都等地项目中多有涉及,先是在北京房山以租售并举方式,以“活跃长者之家——面向活跃、高知、长者的服务式公寓”为目标定位,试点了首个养老地产项目“万科幸福汇”,随后又在北京的欢乐城、青岛及广东清远北部的万科城设计了老年地产项目,进而在杭州万科良渚文化村开发了老年公寓“随园嘉树”项目。
“随园嘉树”项目依托良渚文化村,采取“养老组团+大型社区”开发模式,从产品设计到服务配套及样板区体验,被业内认为是万科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养老地产项目。经过多年探索,万科已经明确养老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把机构养老向社区化、家庭化方向延伸拓展;以养老机构(主要为护理型)为平台,辐射具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需求的社区家庭;养老设施建设与社区服务配套相结合,实现“平台开放,资源共享”。
基于此,万科逐渐形成了社区嵌人式小型机构、城市养老服务综合体和全龄化养老服务社区“三位一体”大养老产业化经营模式。
第二,公立医疗机构及上市公司医疗卫生板块,响应政府主导的医养结合政策方向,积极布局养老产业战略,是引领中国养老产业异军突起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也是中国养老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长点。
在传统体制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一样,都是按照条条块块各自为政官办的,前者属于卫生系统,后者属于民政系统,二者在行政上是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医院里不能养老,养老院不方便就医,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需要常年治疗和看护,往往不得不经常无奈无助地在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疲于奔命,这样既耽误老人正常治疗保健,也增加了家属子女负担。而不少有特权、有行政级别、有公费医疗保障的患病老人把临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长期“押床”的常住专业户,又进一步加剧了本来就稀缺紧张的公共医疗资源,使真正需要住院治疗的普通老百姓住不进去。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实现医养结合,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医”即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包括健康咨询、体检、诊治、护理、大病康复护理及临终关怀服务等)与“养”即老人生活照护服务(包括精神心理、文化娱乐和养生保健等)有效对接,就成为养老产业发展一个现实而重大的战略课题。“医养结合”的核心要诀,可简单地归纳为八个字,即“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就是把医院和养老院合二为一,让老年朋友在养老的同时,得到充分的医疗保障。
其大致有如下四种方式:
原有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院、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结合公立医院改革,转变成康复医院或护理医院,为周围社区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养老医疗服务。
原有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资质,按照医务室、护理站配置标准,凡有医生和护士者就可以申请医务室,有条件的还可以开设老年病医院、专科医院、护理医院和康复医院等专业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将养老院建在社区服务中心附近,并将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设在老年社区内,医护人员定期上门巡诊,遇到紧急情况及时处理和转诊。
依托虚拟化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行社区家庭医生模式,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第三,在很不完善、漏洞百出的基本养老社会保险体制大环境下,在传统业务竞争日趋激烈、深沪股市熊长牛短和政府加大相关政策支持力度等多元因素综合作用推动下,人寿保险公司转向投资养老产业领域成为大势所趋。
众所周知,相对于其他产业,养老产业具有投资回收期长(养老地产回报期至少在8年以上)、投资经营利润率低、需要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的特点,但长期以来国内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制约新型养老业态的形成。就保险业方面来看,大部分保险资金投资具有长期稳定性(保险期限大多在10年以上),提高具有较好收益性和稳定性的不动产投资占比,是保持和不断提升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稳定可持续预期收益且具备物业增值空间的养老不动产,为人寿保险投资商利用金融组合工具融通资金,吸引包括养老社区客户资金在内的社会资金创造了条件。
但是,在银行存款、债券和权益投资(股票和基金)三大险资投资领域中,前两者虽然较为稳定但投资收益率较低,而权益投资稳定性较差,特别是近年来深沪股市熊长牛短,整体拉低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而且,随着传统保险业务竞争日趋激烈,保险销售成本不断上升、保费收人增幅趋缓,急需拓展短期内没有盈利压力的养老社区长期资产投资项目。
鉴于此,人寿保险公司将养老社区居住资格及所需费用与其固有客户投保需求挂钩,实现养老社区与保险产品互动互融,可以形成综合产品解决方案,有效满足客户的保障需求和理财需求,并将客户的资金长期黏着在保险资金池内。通过投资养老产业,与保险主业协同发展以及有效整合产业形态和各类商业行为,构建集金务与实体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生命周期全程化无形性资产服务,涵盖养老、医疗、护理等在内的全方位生活支持,不仅大大降低未来医疗和护理费用风险,也可以降低养老运营管理成本,缓解养老融资难、融资贵带来的压力。近年来包括中国平安、合众人寿、中国太平、新华人寿、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及合众人寿等在内的国内各大人寿保险公司,纷纷进军养老产业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初步运营成果。
第四,在数字互联网“世界变平了”及中国快速城镇化及逆城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主要定位于健康活跃老年群体并与酒店旅游业及疗养基地或养老地产密切相关的季节性休闲养老、旅游度假式养老和健康养生性养老,成为标志中国养老产业流动性发展的新业态和新趋势。
随着养老卫生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一方面,人口预期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也在不断好转,六七十岁乃至八九十岁依然“活蹦乱跳”的健康活跃老人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当今网络数字化时代“世界变平了”,随着交通运输及通讯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等多重转型期的宏观大背景下,人口流动无论是频度还是规模都越来越大,老年群体随子女迁徙、旅游养生、出国进城或回国返乡等“异地养老”情况也越来越普遍,由此形成跨区域流动、旅游度假养生及候鸟迁徙式等一系列异地养老新业态。这种“活跃流动性”养老业态,往往需要有雄厚的家庭经济基础,老人绝大多数年龄偏低,有配偶,健康状况良好,有支付能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生活能够完全自理;同时,这种新业态的异地养老,对气候等自然环境有特殊的要求,一般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景秀丽的阳光地带或度假胜地,而且具备医疗服务设施齐全、通讯交通条件便利等因素。
近十余年来,海南、青岛、大连、福建和广州等沿海发达地区,异地养老、候鸟式移动养老需求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也已着手推行互动式异地养老试点,并对相关养老机构软硬件设施、社区环境、交通条件及人性化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估,逐步建立健全统一的服务标准、服务承诺和安全保障体系,以及医疗、保险、法律、信息服务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体系,为异地养老的老人提供接待、度假、医疗康复、老年群体聚会和探亲访友等养老服务。在各地政府优惠政策支持下,一些以旅游地产、养生地产见长的养老机构纷纷尝试各种类型的异地养老新业态,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在实际运营中由于集资化倾向也导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第五,随着年龄的增长,物质层面的欲求越来越淡化,而对于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需求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特别是中国这样具有悠久而弥新上学传统的老龄化社会,选择去上老年大学,或去教老年大学,以进一步提高生活技能、陶冶精神情操、聚会社交老友,并增强自身人生价值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孕育着中国养老服务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巨大商机。
老年大学,作为一种开放性、社区性、养老性的文化教育机构,其办学方式非常灵活,既有固定场所集中授课,也能远程授课,授课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在各级民政部门的规制管理下,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的老年大学机构设置,逐渐形成了一种大规模、广覆盖格局,如北京、上海和天津等直辖大城市,几乎各个区县都有类似老年大学的开放性组织机构设置,而且还形成了一种全市性的龙头老大规范机构。从长远发展来看,传统基于行政性主导的老年大学运作模式,必须引进社会力量、民间资本走市场化、产业化开放发展之路。绿城乌镇雅园,首创学院式颐乐养生养老模式,基于差异化竞争战略优势,与雅达国际共同开发打造“乌镇国际健康生态产业园”,并整合集团旗下各领域高端资源和跨界资源,特别锁定中高层老年客户群,打造一站式养生养老产业链,成为老年大学多元化、市场化、产业化转型发展的一个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