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新时代,放飞新梦想
——迎接慈善与社会组织全面发展
文/ 刘佑平
细读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迎来了一个慈善新时代。十九大为我国慈善、志愿服务等非营利事业的发展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信号。无论是政治建设,还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慈善事业和社会组织都大有可为;无论是军队建设,党的建设,还是海峡两岸及港澳交流,国际外交,都需要慈善与社会组织发挥新的作用;就业、扶贫、救灾、养老、医疗、教育、科技、文体、环保等所有的公共服务空间都已向慈善和社会组织开放!这是慈善专业工作者大有可为的时代,也是专业的慈善组织大有可为的时代,更是中国人担当起光大古圣先贤追求至善理想的道德文化责任大有可为的时代。
社会组织的政治地位更高了。慈善、社会组织与政治的关系,自古以来在世界各国都受高度重视,当今许多国家的法律,甚至专门设计了慈善组织与政治的关系,划出了界线;一些国家则把社会组织称为公民社会或者第三部门,托克维尔的《美国民主》甚至认为这是美国民主的基石;在我国,也曾发生过公民社会是否陷阱的论战。这次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环节,作为慈善与非营利事业的载体的社会组织,首次被确认为现代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新兴主体,添加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体系,与政党、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等并列。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举动,也是执政党对理论、制度、道路自信的表现。
此前,中慈联的一些会员,就在全国两会提出过议案和呼吁,要求在政协人大中增加慈善与社会组织的界别代表,在广东等地方,也有类似的探索。未来,中慈联不仅要为这种制度设计鼓与呼,还应该在工作中大力去推动和落实,积极研究社会组织参政议政的机制、路径和方法,为政府部门积极提供政策参考。正因为如此,在十九大新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三十三条中,在原来的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之外,又专门单独增加了对社会组织中的党建内容。可见,社会组织在今天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主体之一,这是继得到以《民法总则》为代表的法律承认之后,执政党对社会组织的正式政治认可。
慈善文化的份量更重了。习总书记在十九报告中,在文化建设的部署中,将志愿精神,提到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高度,强调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这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很多时候,一些人对待慈善事业,往往从功利的角度思考多,而从价值的角度思考少。曾经,有人计算,如果从功利角度出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创立的“希望工程”项目,30年来,其资金只够修几公里北京地铁;但如果从价值角度出发,那么他所唤醒国民的利他主义和仁爱精神,则是无价——不可估量!因为整整一代人都因此萌生出帮助他人的思想和行动,至今仍在壮大之中。
助人为乐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利他主义和志愿精神,是慈善事业的价值基石,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衡量要素。新中国建立,中国人从此站起来;改革开放,我们开始富起来;今天,习总书记带领我们要强起来,而慈善与志愿精神,是使中国人强起来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与文化需要,是美好生活所必须,同时也是在建立我们这个社会文明的基础。在今天中国,这种价值的倡导和长期培育,更是消弥社会戾气,共创社会和谐的最佳选择。
慈善组织在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中的主体地位更突出了。十九大报告,在社会建设上着墨浓厚。而作为慈善事业载体的社会组织,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作为一个重要治理主体被再次提及,特别是在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明确提出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是继去年两办文件《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之后,再一次明确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现代社会治理,不能忽视社会组织这一新兴的力量,必须用好这一力量!
民生问题,是治国之本,也是十九大的报告用力最多的内容。而慈善事业在这里,被提到了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民生,就是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应该是慈善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慈善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更重要了。在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中,生态文明是最近这些年来被执政党和中央政府反复强调一个内容,更是全球关注的重点,联合国倡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前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就有“引导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的表述,而这次十九大报告,特别提出了“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社会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比上次文件表述得更加重视了。可见,在党和政府关注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慈善事业和社会组织都没有缺位,这也是我们在《慈善法》立法过程中,将生态环保也纳入公益慈善事业相一致。近年来,我们慈善组织关注和参与生态环保的加强趋势日益明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自然也包括美好的生态环境,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慈善组织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作用越来越重要,不仅在公众动员,环境监督,生态建设。
慈善也是民间外交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中华文明的发展关系的不仅仅是中国,当世界已经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中国慈善和社会组织,也应该适应中国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积极配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习总书记的大国外交战略,从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参与全球事务,勇敢地承担起在全世界传播中国慈善价值,推进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慈善行业和社会舆论环境,还没有心怀天下的格局,我们习惯于接受和拿来主义,还没有国际社会的经验。比如,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中,拥有咨商席位的美国非政府组织就有1000多家,而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却只有30多家。作为行业组织,中国慈善联合会必须清楚认识到这个差距,积极推动会员和中国慈善组织走出去,到国际社会去,不但做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传播者,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全球慈善体系的建设,在全球事务中,争取中国社会组织的声音,发挥民间社会的中国力量,积极开展民间外交,以推进世界和平,推进人民之间的友谊!
习总书记谆谆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记忆犹新,在《中国慈善联合会策划案》(第一稿)的最初方案中,我们这样描述即将成立的中国慈善联合会的使命和愿景:“致力于推动建立一个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相适应的精神家园;致力于推动建立一个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慈善需求的专业、规范、透明、高效的中国慈善公益行业。之所以有这样的定位,是因为这个联合会的成立和成长,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同步,我们既是当代中国慈善的联合会,也是价值重建者。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五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作为当初参与设计者和主要运营管理者之一,我是百感交集:从无到有,筚路蓝缕,五年来,中慈联做了很多开创性的事情:参与了慈善立法和普法,推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机制的改革,建立了海峡两岸及港澳慈善交流机制,推动了人才培训,搭建了行业交流平台,支持推动慈善理论研究,发布行业统计数据,弘扬慈善文化,参与国际交流……中慈联团队成员与会员一起,享受这些成就光荣与辛苦汗水;也非常惭愧,尽管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客观工作能力和主观努力都不够,5岁的中慈联,离我们当初设计的目标还相差很远很大!
历史的规律不能违背,我们可以推动和引领行业发展,但我们不能超越历史发展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慈善行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慈善联合会的发展也不得不经历这种初创期的阵痛!毕竟,全国性的联合型慈善行业组织,是前人未做过的事,我们只是这条道上的探路人。
新的时代,要有新的气象,更要有新的作为。十九大为国家发展定了调,也给慈善、非营利与志愿服务事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国慈善联合会也好,整个中国的慈善、非营利与志愿服务行业,同样要有新气象、新作为!特别是中国慈善联合会,作为行业组织,更要不负行业重托,不负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要趁势而为,引领会员和整个行业,在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征途大步迈进。
(作者系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